李長江:以智慧物業建設驅動創新發展
今年7月,關于國家標準的《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區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公開征詢意見,文件顯示,智慧社區定義為“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社區場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組織等多種數據資源,提供面向政府、物業、居民和企業的社區管理與服務類應用,提升社區管理與服務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文件同時對智慧社區系統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臺、社區應用、社區治理與公共服務、安全與運維保障等內容,提出了相應的規范和要求。
政策推進 大勢所趨
物業服務智慧化并不是新興的概念,1999年出臺的《全國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示范工程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提出“以技術驅動服務升級”,探索住宅小區智能化、數字化、智慧化的道路。2013年出臺的《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智慧社區”;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而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為建設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從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到智慧社會,引發各行業技術升級、服務革新的熱潮。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智慧城市的支出將增長12.7%,達到259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在謀求智慧化轉型的浪潮之中,物業企業加大智慧化建設費用的投入,推動新一輪服務產品的研發與實踐,去年有30多家百強企業智能化費用投入超千萬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與傳統住宅社區相比,智慧物業住宅社區在查找密切接觸者、無接觸生活服務、遠程問診醫療、遠程辦公保障等,無疑更具優勢。如碧桂園服務借助智能安防監控云、物業信息化管理等平臺,實現每日更新防疫數據庫、自動監控社區防疫消毒數據、重點地區車輛追蹤管控、應用信息化工單調度系統等,能夠更快速應對疫情防控需求。

標準先行 賦能行業
對于大部分物業企業來說,智慧化建設的道路并不平坦,不僅要突破高難度的技術壁壘,還需要考慮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承擔試錯成本帶來的風險等。以住宅小區智慧服務為例,智能硬件設備遍布整個社區,如樓宇對講、智能門禁、視頻監控、周界報警、停車管理、智能電梯、智能設備管理等,應用場景復雜多樣,建設成本高、實施難度大、落地難。而多數物業企業缺乏整體的IT戰略和企業架構規劃,更多以單體式應用系統建設為主,系統間的數據無法扭轉,用戶體驗和系統可用性不高,服務數據過度依賴人工操作,缺乏預測和預警。
現階段物業管理行業的智慧化建設缺乏統一的定義和行業標準,以標準化引領智慧物業建設,才能避免目前智慧物業建設存在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等。近年碧桂園服務大力投入科技與智能化領域,累計投入費用約5億元,逐步打造“AI+服務”的核心技術、核心團隊,以前沿科技融入服務運營環節,打造全生態全場景的智慧化服務體驗。同時,與騰訊、???、阿里、華為等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技術落地服務場景,滿足多元化的用戶需求。
此外,碧桂園服務積極賦能中小物業企業的智慧化建設,基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物企專用的數字化管理平臺,讓智慧化解決方案能夠協同更多物業企業。
智庫驅動 引領發展
作為社區終端的服務者,物業管理行業的智慧化發展對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加強社區治理、提供社會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物業服務智慧化是行業未來發展的發展方向之一。當整個行業服務體系、業務模式、管理效能,都在向著智慧化方向不斷地重塑、升級,逐漸形成智慧物業格局,智慧服務就成為物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物協住宅物業智慧服務專委會將致力解決住宅物業智慧服務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的問題,開展住宅物業智慧服務標準體系建設,主導或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標準宣貫推廣及標準應用試點等,夯實智慧化建設的理論研究,促進相關成果的應用,形成助推行業發展的重要智庫。
專委會將聚焦推進住宅物業智慧服務重點標準研究,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工作推進機制,加強標準應用推廣和實施,加快標準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優先安排意愿強、積極性高、基礎好的物業企業開展試點,建立一批學習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同步開展住宅物業智慧服務創建。同時,以“客戶體驗和服務品質的提升”為中心,把科技更好地融入到物業服務的各應用場景,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開創更多元的服務價值。
專委會將深刻把握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發展面臨的新要求、新課題,立足住宅物業管理實際,統籌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等,推進標準試點應用的落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住宅物業智慧服務標準;依托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力量整合等領域的諸多優勢,在智慧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以富有成效的系統性研究及技術成果落地,為行業賦能,驅動智慧物業邁向新的時代。
(作者是廣東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副會長兼住宅物業智慧服務專業委員會主任、碧桂園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