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軍:新趨勢——從條塊管理到前后臺互動
——訪廣東省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副會長、港聯物業(中國)公司總經理 魯軍
中國內地的物業管理發軔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具體說來就是前沿的前沿深圳與廣州,但是追蹤溯源,廣深的物業管理又根植于哪里?同一地緣的香港。直到2000年左右,“港式物業管理”在廣深乃至珠三角,仍是高端、優質、正宗的代名詞,許多樓宇銷售以之作為號召力。星轉斗移,廣深以及內地的物業管理在創新、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互聯網+,以及工匠精神的激蕩下,實現了彎道超車,整個行業的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但毋庸諱言,時至今日,港式物業管理仍然是內地同行的學習標桿。廣東省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副會長、港聯物業(中國)公司總經理魯軍說,港聯物業秉持來自香港,服務中國的理念,致力將港式物業管理與內地情況結合,引入全新的管理模式,開展物業管理(顧問)、樓市策劃與項目推廣、租售代理、酒店與公寓管理,以及投資與資產管理顧問等。
精準服務 全面服務
本刊:改革開放之初,香港無疑是聯結中西交流的橋頭堡,廣東以及全國的許多管理方法盡管來源于發達的西方國家,但是都打上了“港式”的烙印, 如物業管理雖然起源于英國,但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從香港直接“拿來”。
魯軍: 香港的物業管理起步較早,即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還基于香港的特殊情況,形成了完善的管理與服務體系,包括人員配置、財務管理、工程維護保養,以及服務的預見性。近年香港的物業管理在房地產業的帶動下,以及科技的進步發展,香港的物業管理更上一層樓,在全球也算是獨樹一幟。與內地比較,香港物業管理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法制為前提,如法例規定保安人員必須領有保安員牌照并接受職前訓練。此外,管理人員的素質較高,如豪宅管理,年輕的客服助理取代軍裝的保安員,除了具備中學以上的教育水平,還要接受嚴格的培訓,包括物業管理、保安、設施設備、計算機、服務技巧,以及情緒智商、救死扶傷等,語言訓練則包括英語、普通話、日語,還要派往五星級酒店實習。
本刊:港聯物業經歷了20年的磨練,也是扎根內地市場的20年,一直以來都是以“港式”作為品牌,提出今年的工作重點是“港式標準的貫徹執行、金鑰匙助港式服務再升級”,兩個關鍵詞“港式”與“金鑰匙”,可以說是相輔相成。
魯軍: 港聯物業提出了兩個“精”。一是精耕細作,把定量指標細化到物業管理各個角落,細化到每個人、每個配件、每度電、每支筆、每張紙,使每項工作始終都處于受控狀態,同時把生產、服務和日常管理所有能量化的指標全部量化,做到管理全程數據說話;二是精益求精,以“金鑰匙”為導向,“不是無所不能,但一定竭盡所能”,把物業服務范圍從基礎性服務,向業主個人衣食住行延伸。
前后互動 扁平管理
本刊:去年港聯物業提出要以匠心精神打造下一個20年,但是內地或廣東與香港的情況還是不盡相同,港式物業管理也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與本土物業企業一樣,需要解決的是內地物業管理面臨的問題。
魯軍:可以說國內物業管理行業存在著四個難題或矛盾,有的是老大難問題,有的是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新老問題可能糾結在一起,但新機遇帶來了解決眾多問題的“鑰匙”。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對物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與物業管理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這是首要的矛盾。物業企業普遍存在人才與設備設施以及科技運用能力的不足,也欠缺服務創新能力,思想水平還停留在十年前,業主的需求缺乏科學的手段以及有效數據的分析,沒有充分開展客戶信息的掌握與研究。時時動態監控業主的需求很重要,現在的統計數據還很落后,半年或一年的滿意度調查,也就是對一些提問打勾。
本刊:港式物業管理的特點就是精細化,以業主需求與滿意度作為評價服務的依據而不是其他,提供的服務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有了互聯網+,無論香港、內地乃至于全球的物業管理,都處在了同一起跑線,就在于更有效地掌握業主的動態需求,更有效地實行服務資源的配置。
魯軍:物業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正在重新構建,傳統物業管理的條塊分割很明顯,但有很多崗位責任不一定清晰,工作效率不一定很高,如前臺客服的工作時間不是很長,而保安則需要全天24小時工作。以往機械地設置崗位,一個蘿卜一個坑,需要重新洗牌,從原來“1+N”的多部門設置,變為“A/B”的前后臺服務,前臺服務端直接面對業主,提供現實的服務,要求員工一專多能,業主的需求隨時隨地通過APP報送并實現,后端則是為服務而建立的大數據,結果服務或管理中心淡化了、虛化了,更像是會所,而工作效率的提高,員工甚至每天可以騰出半天的工時進行數據分析。但后臺服務端只是一個信息平臺,匯集各種服務信息,如購物、送餐、演出等,物業企業不是電商,只需要做好本職服務。從2015年開始,港聯物業在珠江新城各項目之間實行工程資源統一調配,保安轉變為24H客服服務,實現保安與物業兩條專線兼并。
本刊:建立在互聯網平臺的物業管理,其實是一場革命,需要有破有立和破舊立新,企業內要打通項目與項目之間的壁壘,行業內也要打通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壁壘,如撤并管理處等機構,專業服務可以社會化,或者將物業管理區域網格化,企業服務自身的同時也可以為其他企業提供服務,原來意義的物業人就轉身為管家。
魯軍:物業企業希望有一個萬全的方法,可以智能化地解決所有的問題,與現實不注重創新改良,沒有迭代升級形成系統服務模塊,這是第二個矛盾。有的物業企業為了社區經濟打造互聯網平臺,偏離了應有的本義,物業企業只有服務做好了,業主才自愿購買增值服務,才能開展多樣化的服務,不能希望一個平臺建起來了,就能搞定一切,在系統化管理方面不愿意下功夫。在港聯物業管理的小區,保修、問題查詢總能即時響應,維修進度可以隨處查詢,小區APP為各序列物業員工提供業務入口,可實現多職能基礎服務協同,時效性較強響應的物業報修,業主只需填寫報修信息發送即可,并在APP傳送維修故障點照片,這樣一來管家就能在小區各處靈活辦公,有更多的時間與業主溝通。
關注社會 和諧共生
本刊:港聯物業認可物業管理向管家方向轉變,APP代替了原有的物業服務中心,APP下的管家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更多的時間了解業主的需求并提供個性化服務,讓業主安居樂業。
魯軍:發揮主觀能動性并提供個性化服務,應放在社區養老方面,要融入到政府主導的行政化社區,承接政府有關社區工作的一些職能,開展居家養老。家庭結構老化、獨生子女化,以及一個孩子撫養四個老人,與社區養老條件嚴重不足,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矛盾。社區、住宅項目是社會的細胞,隨著社會開始進入老齡代,老人已然成了社區生活的主體,但是如何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就現有的服務看來不能令人滿意,未來的物業人員要參與社工服務,要取得社工服務資格證書,而且是固定的社工。
本刊:港聯物業的滿意度調查顯示,最近半年內開展較多社區活動的項目,滿意度比同期高出一兩個百分點,而老人和小孩在社區活動的活躍度最高,從側面證明了老齡的社區時代的到來。
魯軍:社區活動是維系物業企業與業主的重要紐帶,有的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物業企業開展的社區活動是點對點的服務,服務當然到位,加上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與文明禮儀、環境熏陶等,耳濡目染,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物業企業與業主就能形成極大的合力。但是開展社區活動需要場地,不是物業企業所能獨力解決的,需要政府部門的指導與支持。此外,業委會自我意識的不斷強化以及業主自治的出現,與物業企業走市場化道路產生了矛盾,而搞好社區服務,需要開發商、物業企業與業主擰成一股繩,成立業委會要有規矩,好的業委會可以成為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力量。
(文/鞠國坤)